发表日期:2018-12-30 08:43:09 来源:滑集网 作者:滑集在线 浏览:
457次
本日报讯,昨天16时,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成功将远征三号上面级及其搭载的“鸿雁”首发星等7颗卫星顺利送入太空。此后约4小时内,经过4次精确变轨,将两组7颗卫星分别送入高度相差数百公里的预定轨道上。卫星的成功发射标志着“鸿雁”星座的建设全面启动。
世界范围内,高山荒漠、深海远洋等偏远区域,仍存在通信空白。“鸿雁”星座将彻底改变这一现状。“鸿雁”星座由数百颗低轨卫星和全球数据业务处理中心组成,首期投资200亿元,是我国首个国家级、投资规模最大、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商业航天项目。
首发星是“鸿雁”星座的试验星,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空间技术研究院下属深圳航天东方红海特卫星有限公司抓总研制。
系统建成后将开展面向全球的智能终端通信、物联网、移动广播、导航增强、航空航海监视、宽带互联网接入等服务。系统具有全天候、全时段在复杂地形条件下的全球实时通信能力,可为海洋、两极、偏远乡村、山区、海外等用户提供通信保障,实现“沟通连接万物、全球永不失联”。
首发星平台采用CAST5高性价比微小卫星平台,其核心的综合电子系统及其他COTS(商用货架产品)在前期CAST20平台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了功能密度和性能,并强化了空间环境适应能力,实现了COTS产品空间应用由可用向好用的跨越,为未来商业航天系统批量化低成本研制奠定了基础。
“鸿雁”星座首发星配置有L/Ka频段的通信载荷、导航增强载荷、航空监视载荷,可实现“鸿雁”星座关键技术在轨试验。同时研制了地面系统与终端,卫星入轨后,可陆续开展卫星移动通信、物联网、热点信息广播、导航增强、航空监视等功能的试验验证,为“鸿雁”星座的全面建设及运营提供有力支撑。
整星的研制过程采用了“方案+正样”的精简模式,研制从今年4月份确定最终技术需求,到整星出厂仅用了6个月的时间。
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西安分院承担了该卫星全部有效载荷系统的研制任务,以及相应地面系统的建设和演示验证任务。为了尽量减轻卫星有效载荷的重量,设计师通过层叠的形式,以多层叠加的方式进行高度集成和一体化设计和组装。同时,在软件的设计上采用了通用化和模块化设计,确保后续卫星研制过程中可以批量化应用。
后续,研制团队将做好“鸿雁”星座首发星在轨试验任务,积极开展“鸿雁”星座系统后续相关的建设工作。
图:12月29日拍摄的发射现场
“鸿雁”星座
“鸿雁”星座全称为全球低轨卫星移动通信与空间互联网系统,主要用于全球卫星通信领域。
东方红卫星移动通信有限公司总经理谢云介绍,按照规划,“鸿雁”星座一期预计在2022年建成并投入运营,系统由60颗核心骨干卫星组成,主要实现全球移动通信、物联网、导航增强、航空监视等功能;二期预计2025年完成建设,系统由数百颗宽带通信卫星组成,可实现全球任意地点的互联网接入。两期系统建成后,数百个“小鸿雁”可填补地球表面的通信空白,构建我国自主“海、陆、空、天”一体的卫星移动通信与空间互联网接入系统。
“鸿雁”星座是我国首个国家级的商业航天项目,将按照市场化、专业化、产业化和国际化的原则,建设我国首个独立自主的全球低轨卫星移动通信与空间互联网系统。“该系统有望推动中国商业航天的全面发展。”谢云介绍,项目将创新运营高效的商业模式,聚集全社会资源,打造覆盖芯片、终端、系统集成、运营服务及人才培养等环节的完整产业链条,创新卫星及运载火箭规模化研制模式和流程,培育新经济增长点,带动上下游超千亿元产值规模。
远征三号
远征三号又名“多星发射上面级”,“这是一种介于运载火箭与空间飞行器之间的新型运载器,它具有灵活、快速、多用途等特点,在国内首次实现了将两组卫星部署到不同轨道上。”远征三号总指挥谈学军介绍。
远征三号被称为“太空巴士”,因为它一次可以运输“高矮胖瘦”不同的10名或更多“乘客”(卫星),并将这些“乘客”逐一运送到各自不同轨道高度、相位的站点。
远征三号总设计师姚建介绍,远征三号可实现连续48小时自主在轨飞行。可实现最大15度的轨道倾斜角调整。通过多次精确变轨,远征三号可以将各搭载卫星送达理想轨道位置,很大程度上延长了卫星的使用寿命,有效提高了运载火箭的运载能力和任务适应性。此次任务上面级按照计划完成21次点火,是国内在轨点火次数最多的上面级。
远征三号还具有飞行轨迹自主规划能力、飞行状态的自主确定能力、器上星务的自主管理能力。
编辑:滑集在线
内容摘要:
本日报讯,昨天16时,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成功将远征三号上面级及其搭载的“鸿雁”首发星等7颗卫星顺利送入太空。此后约4小时内,经过4次精确变轨,将两组7颗卫星分别送入高度相差数百公里的预定轨道上。卫星的成功发射标志着“鸿雁”星座的建设全面启动。
世界范围内,高山荒漠、深海远洋等